北埔路頭是北港的一個老地名,位於現今之大同路,在過大同路與文化路路口,再往前行的台糖鐵道與華勝路口附近的路段。
有人認為: 昔時元長以北至麥寮稱為北埔,北邊來的商賈由此進入笨港營商,古時甚為繁榮,因稱其處為北埔路頭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687337628369091/permalink/1772516259851217/
我個人持不同的看法,顧名思義,「北埔路頭」應該是到「北埔」這個村莊這條路的起頭點,乾隆21-24年(1756-1759)的〈乾隆台灣輿圖〉上 ,可以看出這條路,是笨港往北的交通要道。北埔並沒有超過元掌庄(今之元長)和三槺榔庄。
光緒17年( 1891 )唐贊袞(欽加二品銜、署理臺澎道兼按察使銜、福建補用臺南府知府)寫的《台陽見聞錄》記載:
嘉義縣
嘉邑居中扼,靠山、面海。近山則有南路之茅港尾、下加冬、東南之店仔口,北路則有他里霧、大莆村、打貓街、東北之斗六門等處;近海則有布袋嘴、鹽水港、北埔、笨港等處,均屬通津要衝。斗六、鹽水港、笨港,尤為水陸厄要之區。匪徒出沒嘯集,則莫如東南之店仔口、北路之打貓街。故盜寇之為患,不急於海而迫於山。
北埔之吳姓不下數萬丁;次則下雙溪之侯姓、蒜頭之黃姓、灣內莊之陳姓、笨港之蔡、許、楊、陳,皆系聚族而居。素恃丁強,每行不義(現他里霧、北埔、笨港、斗六等處劃歸雲林)。
由《台陽見聞錄》可知,北埔是在笨港(北港)附近吳姓聚居的大村落,我個認為很有可能就是現在被稱為吳地大東庄的位置(如果有當地的早期地契或祖譜來佐證,就可更加的確定)。
我的記憶中,在以前,北埔路頭是出北港的交界處,鎮內的人家出殯要走到北埔路頭進行「辭後頭」的儀式。
備註:
「辭後頭」的儀式:送葬人員(孝男、孝媳、孝女……及親族按輩分)在靈柩後方護送,由長子手持招魂幡,其餘孝男拿喪杖,送葬隊伍走出村落之後,會停下來讓孝男下跪,面對娘家母舅叩頭「辭後頭」, 謝謝舅舅送行, 孝男要由後頭的親人手牽之後,才能起身 。